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世界观天下!聚焦2023上海两会·场内场外同期声|郭康玺:积极推进“数字化主动式”建筑减碳技术

来源:文汇网 发布时间:2023-01-14 12:33:59

“双碳”目标本质上是能源体系的变革!郭康玺在调研后发现,对于上海这样的特大型的、以建筑能耗占主体的、高密度能源消耗型城市而言,依靠现有绿色建筑手段,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建筑“双碳”目标,这是“双碳”科学发展的需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先当下上海范围内建设的“绿色低碳建筑”绝大多数是以加强保温、增强门窗气密性、提高预制化率等,这归类“被动式”技术手段为主。虽然这极其必要,但是远远不够。建筑能耗50%以上是在运营期消耗的,特别是在上海这样高密度城市环境里,空调、电梯、计算机等能耗随人员活动时刻在发生。

其次“主动式”减碳技术还处于低水平发展,很多依靠国外品牌电气、空调设备供应商提供技术标准,既有的专业分工、产品体系差异,使现有“主动式”技术无法融通,也无法提高效率;在现有技术上叠加弱电智能化系统,即耗费了大量建设成本,还带来安全隐患;

其三,我国能源禀赋决定,上海长时间都是国家电网为主导的能源支撑体系。电网被称为“供给侧”,建筑物被称为“需求侧”,在这个体系下,绿色能源并网消纳瓶颈是10%,而上海楼宇经济发展能耗还是要上升,发电占比80%以上靠煤炭,发电量增长必然导致电力系统扩容耗需求增加、燃煤消耗增加,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市人大代表、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康玺认为,解决建筑“双碳”问题,要放在电力负荷“供给侧-需求侧”体系中看问题。对此,国家有关部门也提出“推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的要求。

城市建设领域,新型建筑数字化和绿色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主动式”低碳建筑体系亟待建立。对于上海这样能源消耗型城市而言,只有建立“数字化主动式”低碳建筑体系,满足电网“需求侧调节”要求,实现削峰填谷,减少电力系统对装机容量的远景需求,减少电力生产和使用增量,之后才能实现“双碳”目标。

技术以电气系统“物联网化”为基础,所有用电设备都实现云端的“万物互联”,消除了现有专业分割的信息孤岛,在云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能耗主动寻优极致节能,碳排放数据“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摄影:邢千里

视频:沐多

责任编辑:王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