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琴史·综议》:古琴之美在何处?-环球百事通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27 17:00:54

最近,中华书局推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古琴大师李祥霆的作品《琴史·综议》,并举办了一场名为“古琴之美在何处”的古琴雅集活动。活动邀请了原《中国古琴报》创始人徐红梅,她在现场分享了《琴史·综议》的阅读感受,讲解了古琴文化,并现场演奏了古琴。


(相关资料图)

活动现场

中国历史中,参加雅集的主体主要是士人阶层。中华书局推出“大众雅集”系列活动,旨在使雅集成为普通民众皆可参与的一种文化共享仪式,以更具现场性和体验感的召唤,延续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感知与交往方式,使传统文化能够以创新融合的样态亲近大众,融入生活。

在活动现场,中华书局按照中国传统仪礼焚香待客,在轻香中与到场观众论琴品书。分享会开头,徐红梅首先通过经常被使用的“高山流水觅知音”“孔明弹琴退仲达”等与古琴有关的历史典故,强调了古琴与爱情、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古琴音乐中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另外,古琴音乐中所蕴含的美学精神也发端极早,并写入我们的文化基因。如公元前三世纪吕不韦《吕氏春秋》中就记载: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虽然我们不能就将它看作是春秋时期的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演奏与欣赏的史实,但却可以肯定,公元前三世纪时人们在对琴乐的了解和欣赏中得到了“巍巍乎”“汤汤乎”或雄伟、或豪迈的精神感受,亦即琴乐中已经具有“雄伟”“豪迈”的形象和意境了。

及至唐代,唐人在古琴演奏美学方面虽然没有形成一篇独立著述,但已表现得甚为明确、具体、广博。《琴史·综议》中,李祥霆写及唐代的文献中可归纳出十三题,试名之为“琴声十三象”:一曰雄, 二曰骤, 三曰急, 四曰亮, 五曰粲, 六曰奇, 七曰广, 八曰切,九曰清,十曰淡,十一曰和,十二曰恬,十三曰慢。这十三象可以解为十三种表象,也可以解为十三种类型。但其内容不只是外表现象,更是艺术内涵的呈现。

这十三象体现于唐代诗人们流传至今的诗作中。如粲,即可解读为明丽,或可称琴音之甜美而有光彩者。李白的《琴赞》写道:“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讲到奇绝之琴声“粲发”,犹如秋风入松;司马子微《素琴传》写道:“诸弦和附,则采采粲粲,若云雪之轻飞焉。众音谐也,则喈喈噰噰,若鸾凤之清歌焉。”则赞美良琴于高手的演奏之下各弦相合,众音相融,音乐韵味美妙明丽。

《琴史·综议》

在分享会中,徐红梅也介绍了古琴在“琴棋书画”这四艺中排行首位的原因。在古代,古琴并非女子的闺阁之属,而是怀有政治抱负的文人贤士用来修身养性、磨砺品行的器物,为将来走上仕途,从政为官打好思想基础。而且琴音能体现出演奏者的不同性情与品格,比如陶渊明、白居易、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都是琴艺大家,但琴音风格迥异,都表达了各自对于内心理想的追求。

以白居易为例。白居易可看作是一位“耽琴”的大诗人,他诗中写道:“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对于古琴之曲,即便是慢曲,白居易还要再放慢去弹。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 飞泉琴 铭文

古琴对于文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北宋爱琴文人中有著名的大家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他们留下了许多与琴有关的逸闻趣事。如一位善琴的太常博士,名为沈遵,他为欧阳修《醉翁亭记》所感而特地身临其境前去领略,作了《醉翁操》一曲,被欧阳修写入诗:“子有三尺徽黄金,写我幽思穷崎嵚。”欧阳修和沈遵去世之后,沈遵的友人崔闲将此曲记写出谱,请苏轼为之填词。

苏轼在《醉翁操·琅然》一词中写: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恭王府中的古琴演奏

雅集中,徐红梅也详细讲解了中国传统民乐五声音阶与西方经典七声音阶的区别。中国传统音乐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体系,以古琴为代表的一类乐器如古筝、瑟、箜篌等乐器定弦时都没有四级音和七级音。从音律传达的情感来讲,四级音和七级音皆为半音,容易造成情绪波动,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最好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故而需多听五声音阶。

徐红梅介绍,琴音为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妙平静的精神空间,通过琴曲也能体会古人的情感意境,并能与古诗词联系起来加以欣赏,丰富文化内涵。

《琴史·综议》中也写道,需凝神静气、陶冶心神,庄重地进入到古琴的演奏氛围中。此外,在演奏中,需要灵活思考,方能尽其妙。

如唐代薛易简《琴诀》中即提到:“志士弹之,声韵皆有所主”,进一步强调了琴家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指法都有思想、感情、形象为依据,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准确的要求。宋代朱长文提出“发于心,应于手,而后可以与言妙”,乃是后世“得心应手说”的先河。宋代成玉礀讲到“弹欲断弦,按令入木,贵其持重”,指出并非要人们竭尽死力去弹、去按,以至僵硬呆板,而只是要求音乐的声音品质稳健、坚实、肯定、充分,他接着更要求随着音乐的需要来变化:“然亦要轻、重、去、就皆当乎理,乃尽其妙。”

据悉,李祥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琴坛领袖查阜西先生弟子。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几十年的弹琴心得和对琴文化的理解,进而指导实践操作。书中从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证述了古琴的性质、地位和审美特质的流变,评论了重要琴人和典籍的观点和价值,特别论述了“现代琴坛六家”——査阜西、吴景略、管平湖、张子谦、溥雪斋、姚丙炎的艺术特点和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 下一篇
最新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