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赋能种业振兴专题论坛在京举办。在当前面向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的育种4.0新阶段,论坛是数字经济和种业产业的一次思想碰撞,也是北京“种业之都”和数字经济创新高地的一次深度融合。数字化是种业科技创新的趋势,那么我们距离数字育种还有多远?论坛中种业专家与学者讲述了他们视角下的答案与期待。
7月5日,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专题论坛·数字经济赋能种业振兴专题论坛在京召开,图为论坛嘉宾发言。中国农科院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拥有更准更多的选择权 数字技术推动育种创新
“我国的水稻经过育种技术创新,正在迈入智能育种的4.0阶段。” 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在论坛上介绍我国的水稻经过袁隆平、谢华安为代表的中国育种家们的努力,已“聚优去劣”,目前的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能力,将我国的种质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育种创新优势。
钱前介绍,发掘利用库存种质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焦点,智能育种4.0阶段是利用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进行基因编辑的智能育种阶段,将大幅度提升种质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释放资源价值,支撑种业振兴。
在钱前看来,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如何将其转化成基因资源,需要数字化技术帮助我们从随机选择到精准选择,才能选出好的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遗传育种中心副主任黎亮也在论坛中表达了对数字技术的期望,“对育种家来说,数字技术可以加速育种过程。过去的育种家们是‘看见什么就选择什么’,现在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进行选择——‘先预测再验证’,这大大扩大了育种规模,加快了育种进程。”
推动种业数字化 北京已经先行在路上
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首都农业发展不以粮食生产见“量”,但汇集科技资源与人才优势,这是北京种业发展的底气,对于种业数字化,北京已有初步的尝试和先行经验。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朱西安,在论坛上介绍了北京的种业创新情况。他讲述,北京市将农业科技创新纳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范畴,全力打造“种业之都”,正逐步“推进种业数字化”,建立“表型+基因型”智能育种技术,加快“精准育种”步伐,逐步实现定制设计育种。
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世界首张西瓜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库……一系列数字技术创新成果夯实了北京种业之都的科技基础。
“北京市平谷区政府和企业正在一起共建数字种业大数据库,在畜禽种业上进行自动化性状采集的尝试,一旦实现,育种工作会实现指数级的跃升。”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处长王以中举例说。
直面问题与瓶颈 数字育种还有许多文章可做
被寄予希望的数字技术如何真正落地到育种创新?当下还有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论坛不止分享成果和期待,也直面问题与瓶颈。
数字化是种业科技创新的趋势。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所长周文彬也指出,现阶段如何把种质资源变成基因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进一步开发种质的巨大潜能,我们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黎亮在论坛中的圆桌环节指出,当下正处于很关键的技术革命时代,需要科研人员在观念上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同时,还应加大投入,“数据量很容易获得,但是怎么分析、怎么挖掘、怎么处理成为了我们的一个瓶颈,这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卡点。现在新的算法,人工智能技术应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和窗口期。”
此外,黎亮还特别提到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技术也要让人“用得起”,他认为通过补贴的方式,可以推动数字育种生态的行程,“企业界、政府界、科研界齐心协力,形成数字育种生态,大大提高育种的效率,这是我很期待的。”
在未来,AI技术能如何帮助育种家?在行业专家看来,搭建桥梁是第一步。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据中心负责人张骁表示,目前科技企业和农业育种领域的互相了解,还有望进一步提升,就特别需要架一座桥梁,来把双方的能力连接在一起。他以人工智能Chat-GPT举例,虽然是大语言模型,但Chat-GPT在育种领域将会是个特别好的科研助手——能为育种家在统计学和数学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中,有效减少工作量、提炼规律。“作为科技企业,我们特别希望利用技术的积累和优势,来帮助育种这样的重要行业提升效率、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